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诚信 > 精品课例分享——《青春语文课堂微镜头20例》
精品课例分享——《青春语文课堂微镜头20例》

时间:2023-08-30 22:19:41    来源:哔哩哔哩

课堂微镜头,即每一篇课文上课过程中出彩的环节,用课堂实录的形式记录下来,既有老师设计的主问题、主情境,又有师生生成的精彩对话;自评自悟,即笔者执教后的直接感受和自我反思;课例点评,即听课者对课例的设计及课堂微镜头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点评,特别是亮点之处进行了详细点评。


(资料图)

本书是从笔者数十篇优秀微课堂记录中,择优选出的精品课例。

旨在通过20个微课堂镜头,诠释笔者的教育思想,展现她独特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借此和全国优秀的同道一起交流切磋,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关于作者

作者:刘艳红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任教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魏桥实验学校,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滨州市名师、滨州市教坛新星、滨州市教学能手、滨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滨州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滨州市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梁邹英才。滨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荣获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教师称号。语文湿地专栏作者。课堂“微镜头”研究者,积累文字50万左右。扎根课堂,匠心筑梦,追寻语文教学的诗和远方。

新书上架

出 版

哈尔滨出版社

设 计

树上微出版

书 号

ISBN 978-7-5484-7284-1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

·图为树上微出版新书

《青春语文课堂微镜头20例》专属百度百科词条

在“微镜头”里实现人生的“大追求”

王君

我们的“语文湿地”,是一个一线名师云集的地方。近十年来,老师们在这个平台上打造自己专业成长的王国。借由这个平台,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近几年来,在“语文湿地”,有一个栏目深深地吸引着我,感动着我。这个栏目叫“课堂微镜头”。

这个栏目的作者,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刘艳红老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各种路径,但万千路径中,最基础的,最高端的,都是“课堂”。说其“基础”,是因为课堂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主阵地,是教师迈出成长步履的第一步,是第一个修炼场。说“高端”,是指教师在教育的各种现场经历了千锤百炼之后,最后是一定会回到“课堂”接受检验的。最能够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最能够表现教师的专业格局的,最能够印证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还是“课堂”。

当一个教师,有心力、有精力、有目标地聚焦“课堂”,创造不断,持续输出的时候,我们几乎大概可以肯定:她正在专业发展的高潮之中,她正在享受着作为教师最纯粹、最热烈的幸福。

我们的艳红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幸福的老师。

......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保持热爱......

这样来形容艳红老师,再合适不过了。艳红,她热情,坦率,阳光向上,笑容极具感染力。2019年进入青春语文工作室后,我们交流渐频。在互动交流中发现,她是一位特别用心的语文人。她热爱语文,深爱讲台,痴心教研。她经常自谦地说,自己不够聪慧,所以必须足够努力。我想,用心和热爱,不就是一位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吗?

生命中该遇见的人终究不会错过。2019年我第一次见到艳红老师的照片,便被她的笑温暖了。骨子里自带阳光气质的她,无论何时脸上都洋溢着自信温暖的笑,让人心生欢喜。交流中,我渐渐得知,十几年前,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艳红老师,就已经开始思考专业发展的问题。她觉得,启迪专业自觉,践行专业发展,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于是,她开启了大量阅读,用心实践,反思成长的自我发展之路。

她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上课之余,她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写作,课堂微镜头,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她喜欢在快乐中写作,在写作中成长。艳红老师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研课磨课。研读课文,琢磨教法,琢之磨之,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一个个精心琢磨的课堂“微镜头”,便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对文本独特而精准的解读,或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或引人深思,让人沉醉其中。从此,她的专业发展之路有了聚焦,有了方向,更有了力量。

在青春语文工作室的几年里,在我的指导下,她对语文课堂的理解又渐入佳境。她总结了优质课堂的六把“金钥匙”——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学情景的创设,主问题的引领,高超的引导艺术,慢品细读,打通意识。带着这六把金钥匙,她努力打造“七彩课堂”。而今,她已经羽翼丰满,华丽转身。

刚拜读了艳红老师《明月几时有》课堂“微镜头”。在课堂上,她随着文字的起承转合,引领学生抑扬顿挫地诵读,在诵读中体悟东坡情感的或喜或悲。她会为了诗中的一字一句而热血沸腾或黯然神伤。就这样,孩子们在她的引领下悄然走入诗文的意境,走入苏子微妙的心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融为一体,心有灵犀。一个怀有诗意的老师、一群拥有赤子之心的学生与一位怀有纯粹灵魂的古代圣贤就这样相遇了。她的课让我们明白,学习语文是可以温暖启迪灵魂的,让自己的灵魂与圣人的灵魂相通,让我们当下的生活能够富有诗意地栖居。

艳红老师把不同的课上出了不同的风采,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份精彩、这份成功与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记得她在《遇见更美的自己》一文中写道:“我不是什么名师,我只是一位行走在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草根型教师!我就像一只蜗牛,虽生于田野,却志向远大!我就像一只蜗牛,虽行动缓慢,却始终保持爬行的姿态!”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会为了一节常态课,反反复复修改教案几十遍,查阅无数资料。她会把语文课上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把栏杆拍遍”的豪放,“断肠人在天涯”的悲伤,“千里共婵娟”的豁达,她的努力只为那一个个眼里闪闪发光的少年。

想到艳红老师的孜孜不倦,我就会想到臧克家先生笔下的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几年辛苦凝结成一本本赫然巨著。“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深宵灯火的陪伴为闻先生打开了光明之路,我想艳红老师必定也在无数的夜晚,在这深宵灯火的陪伴下,用笔写下她对教育的那份钟情。

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如今艳红老师的课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她在常态课上实现了突围,逐渐打造成功体现自己风格的“七彩课堂”。“七彩课堂”,以生为本,直抵学生心灵深处,是追求有深度、有广度、有宽度的精彩课堂。

本书是从艳红老师数十篇优秀课堂“微镜头”中,择优选出的精品课例。旨在通过二十个微课堂镜头,诠释艳红老师的教育思想,展现她独特而又新颖的课堂亮点,借此和全国优秀的语文同道一起交流切磋。

艳红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地努力发光,温暖而有力量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期待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多,期待更多的老师像艳红老师一样,在课堂“微镜头”里实现人生的“大追求”。

【王君简介】

北京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教师。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2015年全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23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转载。出版专著22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目录抢先看

第一辑现代诗文课堂“微镜头”

1.《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微镜头”

2.《背影》课堂“微镜头”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微镜头”

4.《紫藤萝瀑布》课堂“微镜头”

5.《我爱这土地》课堂“微镜头”

第二辑文言文课堂“微镜头”

1.《桃花源记》课堂“微镜头”

2.《愚公移山》课堂“微镜头”

3.《富贵不能淫》课堂“微镜头”

4.《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微镜头”

5.《马说》课堂“微镜头”

第三辑古诗词课堂“微镜头”

1.《石壕吏》课堂“微镜头”

2.《春望》课堂“微镜头”

3.《卖炭翁》课堂“微镜头”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微镜头”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微镜头”

第四辑跟着课文学写作课堂“微镜头”

1.《巧用课文的微仿写》课堂“微镜头”

2.《跟着<社戏>学写心情》课堂“微镜头”

3.《跟着<春>学写景》课堂“微镜头”

4.《跟着<飞天凌空>学描写》课堂“微镜头”

5.《跟着<皇帝的新装>学写人》课堂“微镜头”

跋 遇见更美的自己

——谨以此书献给我所深爱的语文和我生命中的贵人、亲人

内文节选

授课学生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魏桥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

文本类型

主题型+诵读型

课堂特色

拍照片,加底色

授课时间

2020年10月28日

【设计说明】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这篇文章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着力于人物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做细致刻画,以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才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按照“解读内涵三层次方法”:文本第一层显性内容是父亲送“我”到浦口火车站,照料“我”上车,并替“我”买橘子的背影。这一层学生读完文本就能明白,是课堂的起点;第二层隐性意脉是隐藏在朴实文字中的父爱。

父爱是本文的重点,亦是难点。这一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浸在朴实文字中,通过关键词法、想象法等,方能触摸到父爱的深沉;第三层深层主旨是学生从“我”身上学会感知父母深藏的爱。父母的爱隐藏在一言一行中,学生要学会感知、体味和回馈,这一层才是课堂的终点。

【课堂微镜头】

“微镜头”之一“拍照片”

师:2020年6月21日,父亲节这天,百度随意搜索到28700个中国网站或博客转载了朱自清的《背影》,把它作为对父亲最好的感谢和祝福,共有几十万人回了帖子。其中有个叫“雪绒花”的网友说,今天是父亲节,友人在空间转发了朱自清的《背影》,我不敢看,因为每看一次,感触就多出几分,许是经历生死离别后再看才有了切实的痛感。谨以朱自清的《背影》献给天下所有的父亲。

生为之动容。

师:朱自清到底写了怎样的《背影》,还能够在我们这个年代,引起这么多人的情感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1925年发表1935年开始就被选入各种版本教材的《背影》,看它究竟有何魅力,能像影子一样投射在几代人的记忆之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完成课文名片: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达情感。

生自由朗读课文——全班交流。

生:主要人物:我、父亲。

生:主要事件是父亲送我去车站给我买橘子的背影。

生:表达的情感是我对父亲的思念和父亲对我的关爱。

师:《背影》原来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支爱之曲、情之歌的最强音吧!请同学们快速寻找出那个让作者难忘让很多人魂牵梦绕、潸然泪下的背影片段。

生:第六段。

师:下面,跟随着老师的配乐朗读,走近父亲的背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最后把父亲的背影定格成一张照片。

师:配乐诵读第六段。

生闭眼想象。

师:好,请大家睁开眼睛。我们一起交流:你拍到了一张()的背影“照片”,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

生:我拍到了一个“艰难攀爬”的背影。

师:对,越艰难,这份爱就越深沉。

生:我拍到了一个“吃力攀爬”的背影。

师:越吃力,背后隐藏的爱便越浓厚。

生:我拍到了一个“勉为其难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

师:同学们知道,当时父亲攀爬的月台有多高吗?据说民国时期的月台是米,而朱自清的父亲身高只有米,且父亲是一个胖子,又加上年岁已高。他想爬过去,就必须先“攀”着挂起来,再“两脚向上缩”。其中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父亲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

生:他希望自己能为儿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师:这就是“为父则刚”的道理。

生:我拍到了一个“因母亲离世而悲痛万分”的背影。

师:父亲因母亲离世,已经悲痛万分。而父亲却忍着悲痛来照顾我,可见,父亲是多么爱我啊。原来,父亲不仅身体肥胖、年事已高,他此时还承受着丧母的悲痛啊。

生:我拍到了一个“充满父爱”的背影。

生:我拍到了一个“父爱浓浓”的背影。

师:你们都是父亲的知音,因为你们读懂了父亲背影后隐藏的“爱”。感谢同学们给父亲的背影带来这么多精彩的瞬间,如果朱自清还在世,看了同学们的照片一定会泪流满面!

生沉浸其中。

师:其实,细细想来,同学们的照片之所以带给我们震撼,我们还要感谢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因为这一经典文段的词语太有表现力了。这些词语把父亲在自己力不胜任的情况下,还要心甘情愿、勉为其难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传达了出来,让隐藏其中的父爱变成了一杯“浓浓的咖啡”,沁人心脾。

“微镜头”之二“加底色”

师:刚才同学们给父亲的背影拍摄了这么多精彩的照片,如果老师让同学们给你刚才的照片加上底色的话,你想用黑白色还是彩色呢?为什么?请从文章的1—3段找出你的依据。

生:若给照片加底色的话,我想用“黑白色”,因为父亲刚经历丧母之痛,心情一定是灰色的,悲痛、暗淡的。这一点从父亲的穿着得到了印证: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师:对,父亲穿黑色衣服是为了给自己的母亲戴孝。儿子失去母亲,那份痛苦心情可想而知。那么,除了丧母之痛,父亲还面临着什么呢?

生:失业之悲。因为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的工作没了,下岗了。

师:我补充一下资料:朱自清的父亲原来是江苏徐州烟酒专卖局的局长,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但奔丧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父亲失业了,公务员的身份也随之丢了。你们想一想,父亲曾经那么风光,如今一下子变得这样落魄,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那么,除了丧母之痛、失业之悲,父亲还面临着什么?谁能从第三段中发现“玄机”。

生:父亲还面临着家境惨淡的现实。

师:“家境惨淡”到了什么程度?

生:已经到了“变卖典质”的程度。

师:“变卖典质”是什么意思?你能解读一下吗?

生:根据注释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把家里值钱的、贵重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或者说“抵押”了出去。

师:是啊,一家人从风风光光又殷实的家境,一下子掉到了惨淡的地步。从“天堂”的美好,跌到“惨淡”的现实,实在不是一个人可以承受的。据资料显示,此时朱自清还在北大读书,需要用钱。而当时读高三的弟弟本来梦想着考到上海交大,也因为家里经济陷入了困境,为此朱自清的弟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至此,丧母的悲痛、失业的悲哀、家败的无奈,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父亲的脊梁上,此时父亲的心情一定是什么样的?

生:父亲一定是悲痛沉重到了无助无望的地步。

师:是啊,这种情况下的父亲应该忍着剧痛急于找工作(用文中的话说“谋事”),可是在谋事和送儿子之间,天平的一头这么沉重,他却选择了天平的另一头送儿子,这里面凝聚的父爱是多么浓烈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生很动情。

师:下面,我们一起观看一下电视散文《背影》买橘子片段。

生看视频。

师:从同学们凝重的表情中我读出了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和理解,全班配乐齐读买橘子的背影片段。

生配乐动情朗读。

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永远地定格在了我们的心里。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们,也打动了我。其实细细想来,仅仅是父亲买橘子的关爱吗?不是。

“微镜头”之三“体悟父爱之深”

师:文中还有哪些细节,同样凝聚着父爱呢?找出来并谈谈你的体会。提示一下,这份爱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神态或某个特别的举动。

生跳读课文——全班交流。

师:我从同学们写字的潇洒动作中,感受到的是思维的火花,它非常灿烂。

一起分享一下吧。

生:朱自清父亲的语言很朴实,但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深情。

师:对,父亲话语不多,你找出一句,传情地读一读吧。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师:咱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老师饰演朱自清,你饰演朱自清的父亲,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再读,再现了父亲当时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师:大家读出了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朴实。

师:朴实的语言中饱含着深情。从大家的品读中,我们感受到父爱原来也可以无微不至。父亲的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那个艰难的背影形象永远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那一个个爱的细节也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其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在用一言一行传达着对我们的关爱。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也可能是一个拥抱,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这些爱的瞬间吧!

生:此时,困意袭来,我便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这时,门被轻轻推开了,我一下子被惊醒了。我偷偷地眯起眼睛一看,噢,是妈妈来了。见她向我这边走来,我便赶紧假装睡觉。我假装翻了翻身,故意把脸扭向了里边,这时,我又使劲眯起眼睛偷着看,只见妈妈小心翼翼地替我掖了掖被子,然后把我露出来的手轻轻地放进被窝里,微笑着看了看熟睡的我,这才满意地悄悄离去了。

师:原来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除了朴实的语言外,还因为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动情之事,写最动情的事时又突出了最动情的瞬间,这些方法可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微镜头”之四“体悟作者之情”

师:同学们,父亲这么无微不至地关爱我,可是我一开始理解父亲的言行吗?

生:不理解。

师:你能从第五段找找你的依据吗?

生:我暗笑他的迂。

生:总感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师:同学们,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是1917年,本文写于1925年,八年后当朱自清也成为父亲,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做着一切的时候,他才慢慢地理解了父亲。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复杂心情。

学生读——指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采访一下你,你读出了作者多年后的什么心情?

生:自责、后悔、愧疚。

师:儿子由不理解——背影的感动——八年后的理解、自责、愧疚。

生顿悟。

师:幸运的是,朱自清的父亲在3年后收到了儿子的这份迟到的自责和愧疚。“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倚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了。”

师:从父亲看到《背影》后的满足,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父亲的那份幸福。

师:朱自清的父亲是幸运的,他最后终于收到了儿子爱的回报。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对父亲最好的诠释,《背影》也成了最动人最经典的篇章。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父子亲情感人肺腑。最后谨以此诗送给朱自清的父亲:

(屏显)

老照片

——读《背影》

斑驳的铁道、月台

青黑,黑

没有面容

佝偻的背,鲜红的橘,

叠加,浸漶,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刹那,泪眼蒙眬。

他走了,留下一个背影

我们裹了进去

影子很长,很长

【自评自悟】

“拍照片”“加底色”的新颖设计引领着学生在文字中游走。他们从不同角度给父亲的背影拍摄了照片,慢慢地触摸到了作者朴实文字中的父爱。而给照片加底色,学生都选用黑白色,而非彩色,他们从文章1至3段中找到了依据。这两个“微镜头”巧妙地把父亲背影后的“境遇”凸显了出来。原来背影之所以感人就在于此。它不是普通的背影,而是“艰难境遇”中仍深藏“父爱”的背影。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犹如一层潮湿而厚重的雾气,弥漫其间。而在这浓雾散去时,父亲的背影却越来越清晰,形象也越来越感人。是啊,困境重重下,父亲还能处乱不惊、坦然面对。他毫无保留地爱护着儿子,其情实在难能可贵。

原来让国人近百年来感动的原因不是作者的父亲有多伟大,而是某种程度上把他视作父亲形象的典型代表。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他是千千万万人的“父亲”。那“青布棉袍大马褂”“蹒跚着走到铁道边”的肥胖背影被定格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刻在作者的心中,也镌刻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凝成每个人心目中最厚重的父爱形象。愿天下所有的子女理解伟大的父爱,那是天底下最无私、最美丽的情感。“背影”所承载的岁月加诸父亲的种种磨难与辛酸,让朱自清走进了父亲孤独而坚韧的精神世界,荡涤着他那颗年轻的心灵。朱自清带着我们走进了父辈的心灵世界,让我们用理解和尊重驱走他们的孤独和失落,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温暖和幸福。我想这应该就是《背影》的意义吧。

......

SHUSHANGWEI

定制出版 专业为你

专业编辑免费咨询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